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再重演?!回看王亚伟的“告别演讲”

用心的小雅 小雅访谈 2022-05-30
面对市场的大起大落,基民的“追星”和踩踏,一位沪上知名基金公司人士不无担心地跟小雅提到当年王亚伟退出公募前的演讲。
 
这个演讲能看到王亚伟面对公众机构的分寸,但更多是真实表达了他对持有的在意和面对无序市场的无力感。
 
小雅当年也是为此演讲深深打动,当年的王亚伟被迫退出公募后,把他捧上神坛的媒体和基民,又不时踩踏和讽刺他的私募表现。
 
尽管王亚伟的私募基金业绩并不扎眼,但作为追求绝对回报的基金,长期业绩并不算差。但在冠军神话的盛名之下,总是难以回报投资者的预期。
 
从公募退走之后仍深受“神话”困扰,这样的公募基金经理命运,希望在市场的逐渐规范中和趋于理性中,能越来越少。
 
但历史好像总是在轮回,站在一个基金大时代的起点,小雅认为,会很有必要再回顾一下王亚伟的“告别演讲”。




1,开场白

首先感谢这么多媒体朋友下午来参加此次的见面会,谢谢大家的关心。

今天下午的见面会,我想不是一个记者招待会,因为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大家;也不是新闻发布会,因为也没有什么新闻需要发布,正式公告今天上午已经见报了。我觉得今天应该是一个媒体恳谈会,希望与大家就外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举办这次见面会是我主动提议,但也确实有些顾虑,有顾虑也是有原因的。

三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券商组织的集体调研,到义乌的小商品城,那次活动本来应该没有媒体参加,但后来不知怎么媒体就知道了。

恰好也是四月底的时候参加集体调演,五月上旬,报纸就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明星基金经理也逛起小商品市场》。内容有一句话叫做“王亚伟人有一点胖”,这句话让我很郁闷,好几天没敢多吃饭。

目前的情况,我前阵子体重又创出历史新高,一直高位盘整,迟迟也不回调,在形象上可以说是处于一个敏感时刻,不太适合出来见媒体。缺啥就在乎啥,所以顾虑这方面,恳请各位媒体不要拍照和摄像。

我最近看了有些报道附了我的照片,总体看起来没有满意的。现在拍不出好照片也不奇怪,因为确实在这么多年来,我的形象“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想在不使用PS的情况下,我上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还要追溯到199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拍了第一张工作证的照片,那张照片还是不错的。我先讲这么多,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请大家直接问问题,我逐一回答。

怕媒体炒作“王亚伟概念股”

记者:这次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王亚伟:这次离职应该说是我个人的原因,我想我说出来,大家是做媒体的都能理解:主要因为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让我感觉压力太大。

大家也知道,我平常很少出来和媒体见面和交流,因为我对于和媒体交往的态度,比较纠结和矛盾,用一个成语概括起来就是“叶公好龙”。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我很需要这么一个交流的渠道,大家都知道,因为媒体是无冕之王。我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好,都离不开媒体,现在社会上没有人能离得开媒体。

工作中,我需要依赖媒体来获取市场信息,在座的很多媒体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甚至是每天都要依赖的,我从媒体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投资上的想法。

经常能看到很多及时、专业、深度的报道,让我受益匪浅。而且媒体都非常敬业,追求事实真相的精神也让我非常敬佩。

我很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和优秀的媒体工作者成为朋友,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的人,下班之后很少想工作的事情。

但是大家都知道,优秀的财经记者基本上生活和工作不分,跟他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他随时会从生活状态转移到工作状态,磨合起来很不容易。

不管怎么样,我对媒体都很依赖和敬佩。

为什么说叶公好龙呢?因为另一方面,我很不情愿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不喜欢生活和工作在聚光灯之下;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媒体对于我买的股票进行报道,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

对大众的善意:炒作带来的普通投资者风险

大家可能想,你买的股票有人追捧不好吗?偷着乐还来不及呢,你还得了便宜卖乖?

其实不是这样的,尤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现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让我深感忧虑。中国的老百姓的分辨能力并不成熟,他们有时候会不加辨别地从媒体获得片面的信息。

我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的长辈给我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加一个前缀,“报纸上说的”,以此来增加权威性,这说明中国老百姓对媒体是非常信任的。

但是我知道普通投资者这么盲目地做一笔投资,很有可能会赔钱。为什么会赔钱?原因有很多。

第一,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买这只股票所看中的理由,是不是发生变化了?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了?他们没有能力去持续跟踪。

发生变化后,他们可能几个月过去后才从媒体上知道,甚至媒体可能不再报道了,老百姓便始终不知道。这样的话普通投资者很难有效地去规避风险。

第二,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

因为基金是组合投资,我买一只股票,最多投基金净值的10%。大家报道了很多创业版的股票,可能只占我资产净值的千分之一,对于我来讲是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对这只股票的风险承受能力非常强,哪怕这只股票下跌了50%,对基金都不会有明显影响。

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只是看到了我买了,他跟着去买,可能会占他投资金额的相当大一部分,这样他就承担了过高的风险。

第三,风险控制手段不同,对于某些股票,我会做风险对冲。

例如,我买的某只股票在某些方面有风险暴露,比如在汇率或者是油价等敏感性方面,要承担一定风险;但是,我在组合中另外一只股票上对这种风险进行了对冲,实际上通过组合投资把相关风险对冲掉了。

但是普通投资者不做这种对冲,他单独买了某只被报道的股票,就会在汇率或者油价上承担过高的风险,于是赔钱概率大大增加。

就好比老中医开药方。一副药里有几十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讲究个搭配和平衡,如果只关注某一种成分,盯着这个成分猛吃,是会出问题的。

我不希望散户因为我买了一只股票就跟着投资,他们因此赔了钱会让我感到不安。反过来,这进而对我的投资造成了困扰。

因为到后来我发现每次作投资决定前我都得想想:我买了这只股票会不会被广泛报道,如果被广泛报道了,散户跟着买造成误导怎么办,这样就会对我的投资造成约束。有很多机会我是可以把握的,但是我会变得缩手缩脚。

往极端说,任何一只股票都有风险,都不适合散户盲目投资,除非他们对这只股票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这样的话是不是我的组合里都得持有现金我才安心,因为买任何一只股票都有可能会使散户赔钱。

我不希望这是由于对我所买股票的报道引起的,这是我在这几年的投资中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也是促使我下决心要离开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这里建议媒体朋友,以后减少对基金经理买什么股票的关注。只报道基金经理买了某只股票,对于不太懂投资的读者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就像报道老中医今天在药方子里加了什么,明天减了什么,这种报道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我离职的主要原因。

我还面对着很多其他的困惑,像上市公司的调研,你还没有去就已经传开了。对于投资来说就造成了影响。

另外,我在投资圈子里面的交流也受到影响。投资讲究交流和沟通,大家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需要进行碰撞来产生火花。

有一些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我只是提出来供探讨,但媒体可能会当成一个重要的观点报道出来。

实际上,我只是抛块砖,想引出玉来,但结果只是报道了砖,没有报道玉,而且砖还不成熟,报道出来会有可能造成误伤,这样的话久而久之我不敢抛砖了,你不抛砖,就引不出玉来,这样的话交流就不畅了。

时间久了会离市场越来越远,与市场隔绝开来。我知道这种状态如果不改变,投资感觉会慢慢消失。

去年有一个电影,讲世界范围内爆发一种流行病,先让大家嗅觉消失,然后味觉消失,然后听觉消失,最后视觉消失,世界一片黑暗。

对我来说,我很担心投资感觉会慢慢消失。我希望对投资保持敏感,最好就像新生儿对于外部世界一样敏感。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远离过度的关注,心无旁骛地思考投资问题。

也许以后媒体不再关注我了,即使我实名开个微博也没人加我关注了,也许那时我会很失落,就像电影《甲方乙方》里的关于明星的那个情节一样,巴不得炒作一下自己也说不定,但起码目前,远离关注是我的真实愿望。

第二个问题关于去向。前期由于离职这件事情比较敏感,我没法和外界就此进行沟通和接触,只是自己作决定。

所以目前外面所传言的去哪家机构,都是不确切的,可以是说完全没有的。我是想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下一步的去向,至于做什么,目前没有明确的想法。

但是既然前面大家都传过各种版本的机构,那么我可以明确的说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对我去哪儿作新的猜测,这样的话会给别的机构增添麻烦。

不愿意被简单标签,投资不能教条化

记者:您怎么定义自己的投资工作,什么原因?还有偶像方面,您怎么看。

王亚伟:其实让我自己定义我的工作也很难。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丝,不知道他喜欢什么颜色,爱吃什么东西。

只是在我接触投资早期,他的书对于我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因为是同行,都是做公募基金的,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的想法,我在后面的工作中也遇到过,容易有共鸣。

其他人也是大师,也是很成功,他们做的事和我不一样,他们投资思想里面的闪光点我也能借鉴,但是相对来说可能会少一些。

一开始他对我的启发比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阅历的慢慢丰富,还有投资的日益多元化,我觉得彼得林奇对我的影响在慢慢减小。

我希望从各种成功的投资大师,或者说他们投资的成功经验里面吸取对于我来说有帮助的东西,能够结合我自身对于投资的理解,对于风险的认识,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解,形成一个相对来讲比较适合我个人的投资风格。这种风格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定义。

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三十多年后大家开始谈“中国模式”。但是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中国模式这个名称存在,当时有西方模式,有东欧模式,也有拉美模式。如果你简单地去模仿任何一个模式,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有很多闪光的指导思想,比如说白猫黑猫理论、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进等等,这些在投资中都可以借鉴,因为他们背后遵循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尊重市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对于我来说谈不上某种风格,我比较市场化,不是理想化的人。我投资时喜欢看清楚市场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有哪些机会,而不是去空谈理念之类的东西。

因为市场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历史性的阶段,你用历史的阳光看过去几十年的问题,有一些东西当时的存在和做法是合理的,但是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

我觉得市场在发展,人们的做法也在不断的调整。所以投资中尊重市场,与时俱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当市场发展了,你要能够跟上市场的发展,或者是说领先一步看到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说你以不变应万变,那样的话市场一变化你就会被淘汰。我觉得投资不在于一时的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坚持对投资的独立思考

记者:您有什么不同的风格?

王亚伟:不同的风格谈不上,我觉得作为基金经理,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要坚持对投资的独立思考。

市场环境确实比较浮躁,如果不能坚持独立思考这一点,投资很容易跟着大家跑。一个人活在人群里好像有一种安全感,但其实是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对于投资来讲,躲在人堆里并不一定安全,很可能做错。

独立思考并不是说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排斥外界,我觉得,恰恰相反,独立思考是要尊重市场,只有尊重市场,才能保持独立思考

记者:为什么您会选择在今年的时间点离开,我记得您在2009年说过一句话,您对公募基金非常有感情,不会离开公募基金,但是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不适合您的投资风格,您会选择离开。市场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亚伟:首先谈谈时间点。我的决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上述提到的不适应感觉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在当时这种现象是暂时的,我认为很快会过去。

但是两三年过去了,情况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不知道如果再坚持下去,两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导致你做决定。

另外,大家都知道,过去两年华夏基金经历了股权转让,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我没有和任何人提出过离职的想法,我觉得这么做不合适。

现在股权转让告一段落了,华夏基金现在可以发新产品了,业务能够正常发展了,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情况下,由于前述的过度关注导致的投资困扰,使我觉得有一点力不从心,可能和市场隔绝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自己继续像以前做得那么好是没有信心的,自己并不一定能继续为公司作出贡献。所以我这个时候提出离职,是出于对公司负责,对于投资人负责,也是对我个人负责的考虑。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我做了十几年,确实有很深的感情,我感谢这个行业的发展为我提供的机会。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共事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有投资者长期以来的信赖和支持,离开确实很不舍。

这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最后还是做出这么一个决定。

说到风格适应性的问题,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离开。如果只是投资和业绩方面的压力,做基金经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能够很好地去面对。

还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存在,比如说过多的关注压力,投资者对所谓“概念股”的追捧,我在投资方面的困境等,这些和风格适应性关系不大。我本人是市场化的风格,总体是尊重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风格,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我而言没有障碍。所以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记者:你离开华夏基金之后有没有自己想过多管理几只基金。

王亚伟:没有想过多管产品,管不过来。我们做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的。

对于被动投资的那一套理论,我是不认同的,而且我觉得我们做公募基金经理,不要受被动投资理论的影响。

被动投资认为战胜不了市场的,不要白费力,即便是战胜了市场,也是因为运气。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会让进取心受到很大影响,就像对一个孩子说你不行,不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超不过平均水平。

我觉得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要有自信,要全力以赴做好投资工作,如果受到被动投资理论的影响,而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丝毫的怀疑或者是动摇,那么多年以后肯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基金经理。

我未来还会去做主动投资。至于能管多少规模,我现在也不清楚。我觉得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可能管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但这需要一个平衡点。而我一向不注重规模,希望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回报。

优秀基金经理的四个标准

记者:什么样的基金经理算是的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

王亚伟:投资有种艺术的成分在里面,这种艺术的成分很难量化,是要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会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儿。

比如主见,过度的有主见会成为刚愎自用,但是完全没主见又会随波逐流,何时有主见,什么程度的有主见,是个很难量化的问题,也因人而异。

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涉及到度的问题,这个“参数”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依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的,去量身定做,不要过度参照别人的“参数”。

投资要做到一定的境界,一定的成绩,必须由一套适合自己的,可以随市场环境变换参数的套路。

好的基金经理,一要对自己的投资全力以赴,不要相信被动投资的理论

要有自己的投资方法,要独立思考去构建这个方法

三,要以投资者的利益为先,不用有“我虽然做不了一流的基金经理,但是中等的还是能做到的。”这种想法不可取。

四、绝对收益必须要重视,这是客观的不容辩驳的。此外还得战胜指数,否则基金经理的存在没太大意义。

排名应该放在这之后,这是最次要的方面,因为这是个给基民判断的辅助手段。而如果基金经理太过重视最后这个排名,反而很难做到前面的收益,如果专注前面的收益,反而排名不会太成问题。



延伸阅读

张坤2020年每天给基民赚1.5亿!首度公布拷问自己内心的三大问题

李录谈芒格不犯大错原因:把失败原因排成决策前的检查清单

小雅闲话基金 | 不择时?杨东每次都看对了市场“大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